打造“中国棉谷”正当时:
安阳高新区路径探幽
本刊记者 项俊平
中国硅谷、中国药谷、中国光谷、中国声谷、中国信创谷、中国动力谷、中国钛谷、中国安全谷、中国数谷、中国电谷、中国算谷、中国磁谷、中国智能传感谷、中国视谷、中国绿谷、中国储能谷、中国碳谷……在“火炬”的照耀下,一批现象级的高新特色产业集群“谷地”春笋般崛起于各地高新区。
下一个“谷地”,将现身何处?
3月1日下午,安阳高新区4楼会议室。《中国高新区》记者就安阳建设“中国棉都”的话题,建言高新区“无中生有,抓住省、市建设‘中国棉都’的战略机遇,依托中棉所,建设棉花全产业链总部经济基地,并作为‘一软一硬’‘一白一黑’产业中‘软与白’产业的核心支撑,力促棉花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全力打造立足安阳、面向河南、链接全国、辐射世界的‘中国棉谷’”。
“无中生有”,并非“一无所有”
打造“中国棉谷”,棉是第一要素,也是贯穿全产业链的经纬和灵魂。
而棉,正是安阳最大的短板。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安阳高新区打造“中国棉谷”,近乎是“异想天开”的事。
安阳曾经是中国北方棉花的主产区之一。高峰时期,安阳棉花种植面积高达120万亩,产量达10万吨。然而到了2014年,因为棉铃虫肆虐,安阳植棉面积仅存8.6万亩,产量在5~6千吨,2015年减至8万亩左右,而且都是零星分布,没有大面积种植。此后,再也没有恢复昔日的辉煌。
安阳棉花的窘况,其实是中国棉花的缩影。
目前,新疆棉花产量约占全国90%以上,包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西、湖北、湖南、甘肃在内的12个省/市不足10%。
随着棉花产量的锐减,安阳纺织产业一度跌入谷底。以至今日,整个产业链因为前端资源的匮乏,在精纺、品牌、加工、物流、纺织设备、设计等方面的短板尤其突出。
主要表现为产品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制约棉花产业迈向中高端。自主品牌和标准体系缺失,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较低。关键要素不足,生产工艺、印染环节和高端产品短板突出。市场主体规模小,规上企业仅百余家。
在这种产业背景下,打造“中国棉谷”,的确是“无中生有”,但非“一无所有”。
安阳有什么?说来又令人震奋!
——有一颗“皇冠上的明珠”——中棉所。作为国内唯一的、顶尖的棉花专业综合科研机构,建所至今,涌现出院士2位,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92项,其中国家级奖23项,包括一等奖4项。育成棉花品种155个,在全国种植范围超过1/4,高峰时甚至占到一半。中棉所先后完成了二倍体雷蒙德氏棉(d基因组)、二倍体亚洲棉(a基因组)以及棉花四倍体(a/d基因组)全基因组测序及图谱绘制工作,在国际棉花基因组测序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有一个全国单体最大的制种基地。中棉所在试验农场仍然保留着5000亩的制种基地,加上安阳县6000亩的制种面积,使安阳县成为国家级棉花制种大县,也是全国单体最大的制种基地。
——有一个由两支“国家队”共建的“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安阳高新区提供 8000 平方米科技研发、孵化场地,为中棉所科研团队每年提供 1000万科研经费。目前已有棉花轻简化与智慧农业创新团队、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棉花病害防控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棉花生理生态创新团队和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团队5个科研团队入驻。此外,孵化基地已引入创新创业平台7个,引入科技企业24家,与企业共建科企合作联合实验室3个。
——有一个国家棉花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英文缩写:ccia)。联盟由中棉所牵头,联合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和第七师、江苏联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永安纺织有限公司等大型涉棉单位共同发起组建成立,成员包括全国棉花“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等全产业链相关优势单位,以及有关主产棉区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等共计208家。联盟宗旨是以纺织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按照订单生产的方式生产中高端品质原棉,推进我国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被农业农村部列为“标杆联盟”。
——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安阳市纺织业历史悠久,素有“豫北纱城”之称,是河南省最大的针织布织造基地和印染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针织童装品牌中心。童装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0岁至3岁婴幼童装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具有超过500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自1903年豫北棉纺织厂的前身广益纱厂建立至今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从中棉所在安阳建立,到如今已拥有纺纱、织布、印染、服装、服饰门类齐全的纺织产业链。
——有一支人才队伍。安阳高新区坚持政策引才,平台聚才,产业兴才,服务留才,围绕“洹泉涌流”计划,配套奖励政策,强化院所共建、校企合作,依托“两大国家级中心”“六大平台”,为创新创业筑巢引凤、搭建载体,建立高层次人才“一对一”分包服务制度。目前,辖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等 239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高端人才8人。
最为珍贵的是,拥有一个诞生于安阳的红旗渠精神。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仍然是安阳高新区打造“中国棉谷”致胜的法宝。
无中生有,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大约在10年前,享有“豫北钢都”之称的安阳钢铁集团受钢材产业产能过剩的冲击,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危急关头,安钢人通过企业转型,投资高端冷轧(精品钢)项目和电磁新材料(硅钢)项目,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安阳高新区紧紧抓住安钢新建项目落户高新区银杏产业园区的机遇,培育“黑”产业、“硬”产品、建设千亿级的钢铁新材料产业集群,初见成效。日前国家科技部公布的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安阳高新区先进钢铁材料制品制造产业集群晋级“国家队”,成为“国字号”创新型产业集群之一。
眼下,安阳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棉都”,无疑给安阳高新区打造新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中国棉谷”只要瞄准棉花全产业链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进行补链、延链、串链和强链,便能见到“彩虹”。
两个成功样本可供借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177家国家高新区,打造的“高新谷地”近20个。其中,有些“谷地”的起步条件,甚至不如安阳高新区。纵观其成功的经验,不外乎实干、苦干加巧干,最终“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生特”,将一条“谷地”打造成现象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中国棉谷”建设的过程中,至少有两个成功样本,可供借鉴。
一个是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中国光谷”样本。1990年代后期,以光纤通信为代表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蒸蒸日上。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像硅谷那样成为某个行业的领袖?2000年3月,许其贞等13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京提交了一份《大力发展光电子产业,建议在武汉建立“中国光谷”》提案。当年5月,湖北省和武汉市一致确定:举全省之力,建好中国光谷。
在万众瞩目中,光谷闪亮登场。
2001年7月,原国家计委正式发文批复,同意在武汉东湖国家高新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也就是“中国光谷”。
如今,“一束光”照亮了一座城。
光谷版图从最初40平方公里拓展到如今518平方公里。
2021年,中国光谷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400亿元,东湖科学城扬帆起航,5大湖北实验室挂牌运营,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继获批。
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相继取得突破。400g硅光芯片、128层三维闪存芯片、10万瓦光纤激光器、百万像素级双色双波段红外探测器……皆为“国之重器”。
截至2021年,光谷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2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200家。
无论是“中国棉都”,还是“中国棉谷”,都是落实中央和省委批示精神的具体体现。从光谷的参照维度看,为了起好步、早见效,安阳亦可组织安阳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河南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高新区调研,为“中国棉谷”献计献策,或在全国“两会”、省“两会”上提交《关于安阳高新区建设“中国棉谷”的建议》提案。
另外一个是徐州高新区的“中国安全谷”样本。2005年,徐州高新区的前身——铜山经济开发区引进了中国矿业大学四位教授来园区创业,开启了以矿山安全为主导的安全应急产业探索发展之路。
2011年,为集聚创新要素,实现创新发展,刚刚更名的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了中国第一家安全科技产业园。正是因为“抢先”的这一步,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联合批准为全国首家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再获一个国字号荣誉。
此后,徐州高新区用自己的创新实践推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国家安监总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推进安全产业加快发展的共建合作协议》,让安全应急产业驶上了“快车道”。
在“蝶变”的过程中,徐州高新区年年举办多种主题的专业博览会,为“中国安全谷”不断制造注意力和影响力。目前,徐州高新区作为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协同创新大会、中国安全应急技术装备博览会永久会址,已经成为中国安全及应急技术装备的风向标。
由此可“鉴”,办会也是“中国棉谷”走向成功的捷径之一。
三大产业文化创意营造“中国棉谷”影响力
棉花产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一朵棉花里,深藏着棉花科技文化、棉花产业文化、棉花诗词、棉花散文、植棉农谚、服饰文化和棉事珍闻荟萃等。
安阳作为中国“纺织名城”,在长期的棉花生产、加工实践中形成了积淀深厚、具有典型特色的棉文化和民俗文化。以棉花为载体,挖掘文化内涵,推介棉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对于打造“中国棉谷”,意义非凡。
讲好棉花故事,“中国棉谷”需要一个文化载体——
特别是在“中国棉谷”的初创期,讲好产业故事非常重要。目前,安阳高新区投资近500万元,正在打造中国棉花博物馆。一期展厅约770平方米,分棉花起源、棉花一生、棉花技术、棉花应用、棉花经济、棉花未来和新区展望等八个序厅,预计将于5月底竣工。届时穿行其间,古今中外的棉花文化尽收眼底,棉花产业的“进化史”一览无余。
展示棉花产业,“中国棉谷”需要一个文化节日——
在中国,与棉花有关的故事和传说非常多,其中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被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她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并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另一个人物就是《天仙配》中的“牛郞织女”,一句“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经典对白,不仅道出了当时的社会分工,还唱出了夫妻间的朴素情爱。由于黄道婆的出生时间不详,安阳高新区可以将农历“七夕”日设立为“中国安阳棉花日”,配套举办“中国棉谷产业博览会”“中国棉谷产业高峰论坛”“中国棉谷设计大赛”“中国棉谷童装内衣潮流发布会”等全国性会展,营造“中国棉谷”的曝光率和新闻热度。
塑造品牌形象,“中国棉谷”需要一群代言人——
棉花品质纯洁柔和、朴素阳光、缜密绵长、衣被天下。安阳高新区在打造“中国棉谷”之初,在全球范围内聘请一批政策顾问、产业顾问、设计顾问、金融顾问和文化顾问,为“棉谷”组建智囊团,提升品牌形象。
虚怀若谷 做“六者”兼备的“中国棉谷”
《棉都规划》指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棉花产业链供应链地理新版图加快重塑,棉花科技创新、生产组织和市场运营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棉花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是棉花产业全过程、各环节、各领域加速变革,带动产业集群化智慧化发展,有利于安阳增强棉花育种优势。二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集聚,为安阳抢抓机遇打造中国棉都注入持久发展动力。三是打造中国棉都契合国家安全发展和稳定、区域经济布局优化等战略要求,可得到国家和省级层面的重点关注和政策支持。
面对机遇,“中国棉谷”必须虚怀若谷,内外兼修。
做理论的创新者。依靠中棉所的科学家和入驻“中国棉谷”的实业家不断完成科研理论的创新和产业理论的创新,突破制约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解决制约棉花质量提升的产业分割问题,为全国棉花全产业链提供创新动力。
做标准的制定者。依靠国家棉花产业联盟(ccia),推动省有关单位与国家标准委员会建立合作关系,引导全国涉棉企业尤其童装企业使用国棉联盟ccia标准,推动国棉联盟ccia标准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替代bci标准;通过制订《ccia棉花生产技术指南(试行)》《ccia棉花加工技术指南(试行)》等重要标准文件,设置技术壁垒,创响国棉品牌,提升我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
做要素的整合者。“中国棉谷”的建设是一项庞大、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学会整合市场要素,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如争取让“中国棉都”重点区域享受中国(河南)自贸试验区有关政策;促成有关部门协调郑商所、郑州棉花交易市场在安阳设立涵盖棉花产业数据支撑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分级、交易交割结算、现货期货融合发展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交易平台。请求省财政拨付3~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在安阳高新区设立国棉产业引导基金,用于棉花科研、育种、加工、纺织、服装等环节高质量发展。
做趋势的发布者。安阳的针织服装、0~3岁婴幼童装和内衣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70%和20%,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中国棉谷”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入驻“棉谷”总部企业的特长和类型,研究未来的产业趋势,并适时发布年度趋势,让“中国棉谷”成为流行趋势的“风向标”。
做文化的传播者。通过中国棉花博物馆、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国家棉花产业联盟(ccia)等平台,传播产业文化、科创文化和标准文化。
做产业的引领者。“中国棉谷”要秉承集约创新、集成创新、联合创新、协同创新的理念,不断提升棉花全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力,做棉花产业迭代升级的创变者与引领者。
“我们将倡导‘以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实施以‘亩均产出’为导向的发展行动计划,瞄准‘一黑一白’‘一软一硬’产业,打造‘顶天立地’的产业链。”崔元锋如是说。
四月,恰是棉花播种期。
安阳高新区打造“中国棉谷”,正当时。